大多数人弄不清楚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至于简单粗暴地认为,阳历=公历,阴历=农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本文详细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来历,以及具体原理!弄懂节气,一文足以!
历法
历法。所谓历法,就是以使用方便为目的,按一定法则,科学地安排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的长时间的计时系统。
历法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关,属于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历法能使人类确定每一日在无限的时间中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历史。
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属于阴阳合历。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365.24天(一个回归年),分摊给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
阴历和阳历一年相差10.88天,差不多3年一个闰月,5年2个闰月。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天监精密计算,19年7个闰月,把阴历和阳历结合起来,统一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历法就是阴阳和历。
中国的新年,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阳和历的新年!
所以把中国新年叫做 lunar new year ,完全就是一种无知的叫法!
太阴历
太阴历就是所谓的阴历,亦称月亮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约354或355日。太阴历主要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一个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积累的一种历法。
太阴历是中国旧历(农历)的俗称。现今依旧广泛使用的中国传统历法,在古代一般称「黄历」或「皇历」,近代以来又称为汉历、旧历等。但实际上农历并非真正的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关于阴阳历,下文会做出介绍)。纯粹的阴历有希腊历和伊斯兰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27日7小时43分11.5秒,为月球公转一周年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27度余,而月球每日行13度15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29日12时44分2.8秒,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太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早期人们都是采用阴历的,这是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知道了回归年,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使用纯阴历。
节气与太阴历
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故为世人最先采用。
朔
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
望
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29天半,实际上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
阴历一年有12个月,单月是大月(30天),双月是小月(29天),全年共有354天。12个朔望月共为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若不予以调整,经过40年后,其朔望日期便完全颠倒。因此阴历需要安排“闰年”来调整,办法是每30年中给规定的11年中的每年最后一月加1天。阴历经过这样的自我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相的步调差8~16分。并且,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均非匀速运转,为保持朔日必须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有时会出现连续两个阴历大月或连续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它们同时产生于4000年前左右夏朝的前期,当时曾一度对两种历法分别并用。用节气历来记述一年之中寒暑、季节、气候、物候以及农事时段的演变规律和特征;运用阴历主要来记述月、日时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诸多的民族祭祀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除夕等。沿海地区的人们根据阴历月相判断海洋的潮汐日期和时间等。
直到今天,在我国还有不少人仍然将节气和阴历分别并用。
太阳历
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西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在华语文化中,“阳历”一词有时会被特指为公历。太阳历为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现出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所制定的历法。
回归阳历
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春分阳光直射在赤道时,当天昼夜时间平均,之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变长,气温随之升高,直至夏至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日照时间达到最长,接着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到秋分阳光再次直射赤道,昼夜时间又再平均,此后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渐变短,气温跟着降低,直至冬至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时,日照时间达到最短,后来日照时间逐渐变长,再回到春分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日照时间在夏至时达最短,冬至时达最长,与北半球相反),依此太阳直射点周期性变化,2000年时计365天5小时48分45.19秒(或计365.2421897天),定为一个回归年,所制定的历法,称为“回归阳历”。
以下为回归阳历:
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即公历,1年分为12个月。(所谓格里历,只是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述八卦历之一,还有队里的四年制阴历)
儒略历(Julian calendar),1年分为12个月。
巴哈伊历(Bahá’í calendar),1年分为19个月。
科普特历(Coptic calendar),1年分为13个月。
伊朗历(Iranian calendar),1年分为12个月。
上述历法皆以365天定为一年,与回归年有所误差,籍由置闰的方式,在指定的期间加入一天,被延长的一年称之为闰年,其他称为平年。
恒星阳历
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观察天体上各恒星变化,会发现太阳与黄道带星群存在一个周期变化,依此太阳在黄道带位置的周期性变化,2000年时计365天6小时9分9.76秒(或计365.256363004天),定为一个恒星年,所制定的历法,称为“恒星阳历”。
以下为恒星阳历:
印度历(Hindu calendar)。
孟加拉国国历(Bengali calendar)。
马来亚历(Malayalam calendar)。
泰米尔历(Tamil calendar)。
实际上,太阴历和太阳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每一个阴历日期都会有对应的一个阳历日期,换言之,每一个阳历日期也会有一个对应的阴历日期,关于阴历和阳历之间的转换,可查询阴阳历转换频道,快速而准确。
二十四节气歌
传统版本二十四节气歌(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廿:niàn 二十)
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黄道位置图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黄道位置的寓意
1、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 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 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 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 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 蒜”(安徽)。
5、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6、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 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 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10、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 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 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11、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13、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16、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 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17、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18、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20、小雪: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21、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22、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23、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二十四节气黄道位置与时间
1、春季
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節
2、夏季
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及利用
1.二十四节气主要适合的地区为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总结出的规律。
2.一年约 365天, 24个节气,故每个节气约 15天,根据已熟悉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可以推断其他节气的日期
3.对称问题:
①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
②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反,直射点纬度数相同,但直射半球不同。
赤道,黄道,白道
天文学把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既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视路径的大圆,称为“黄道”(Ecliptic plane),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赤道(Equator)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半径 6378.137Km ;两极半径 6359.752Km;平均半径 6371.012Km ;赤道周长 40075.7Km。
白道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变化周期约为173 天,完成一周需18.6年。
黄道和赤道的区别
由于地球抄的自转轴没有垂直于轨道平面,所以赤道平面不与黄道平行,而有23°26’的夹角,这就是所知的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与地球的交集所形成的大圆分别称为赤道和黄道,这两个平面的交叉点正好在一条地球直径线的两端点,就是著名的二分点(春分点与秋分点)。
太阳从南向北经过的二分点称为春分点或是白羊座第一点,黄道经度,通常以字母λ标示,就以这一点为起点向东从0°到360°。黄道纬度,通常以字母β标示,以黄道为测量的基础平面向北从0°到90°,向南从0°到-90°。春分点同样的也被定义为赤道坐标的原点,赤经的测量也是向东由0到24时,通常以字母α或r.a.表示;赤纬以字母δ或del.表示,由赤道平面向北从0°到90°,向南从0°到-90°。
为什么说黄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因为春分点和秋分点是黄道面与赤道面在地球轨道上的交点,所以其实节气与公历的符合度更高,因为公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而制订的。
黄道面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26’。由于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地球的公转运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但在变动中,任一时间这个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黄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
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由于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地球的公转运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总是在不规则 地连续变化。但在变动中,任一时间这个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黄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 称为黄道。
赤道面是指地理坐标系上赤道所在的平面(就是在地球上看),黄道面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赤道面和黄道面始终有一个固定的夹角,叫黄赤交角(23度26分);天赤道是在天球坐标上看的,你可以把它看作赤道面的延伸。
地平线(地平圈)只与你所在的当地纬度有关,就是过当地位置的大圆,你所在的当地纬度是多少,地平圈与赤道面的夹角就是多少如果你站在31度N, 天赤道在你南边(天赤道可算作0度纬线)跟你不在一个平面 北极星在你北方(当然不是正北),北极星所在位置就是地轴指向的位置。
银道、黄道、赤道之间的夹角是多少?
地球绕着自转轴旋转,赤道面与自转轴垂直,并且赤道是过地心的大圆。以太阳为静止参照系,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其轨道平面为黄道面,与之相垂直的是黄极。银河系呈现为盘状结构,银道面是星系质量最为集中的平面,与之相垂直的是银极。那么,银道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呢?太阳系又位于银道面的哪个方向呢?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所以赤道面和黄道面并非共面,而是存在一个大约23.4°的夹角,这就是地球自转轴的倾角。正是由于地轴倾斜,使得太阳直射地球的区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地球上才会有四季更替。
太阳目前不在银道面上,而是位于银道面北方大约100光年之处。以银河系中心为静止坐标系,太阳绕着银心旋转。然而,不像地球公转轨道呈现为椭圆形那样,太阳的公转轨道是波浪式的,因为太阳会在银道面上下方反复穿行,周期约为3200万年。
黄道面也没有与银道面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两者之间的夹角约为60°。关于银道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角度关系,详见下图:
由于在北半球的夏季期间,地球的夜空朝向银心,所以那时能够看到比冬季更为明亮的银河。
另外,以地球为静止坐标系,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其轨道平面被称为白道面。
由于白道面和黄道面并不共面,它们之间的夹角约为5.15度。因此,在新月或者满月前后,太阳、地球和月球不一定会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是每个月都会出现日食和月食。
太阳视运动
1.太阳周日视运动
①若正东日出、正西日落,说明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北半球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南方的天空,南半球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北方的天空。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南方的天空,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北方的天空。
②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的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反之,说明处于夏半年。
2.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
【拓展深化】熟记特殊纬度夏至冬至日的昼长:
3.日出、日落时物体影子方位的判断
物体影子方位的判断,主要是要判断物体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相互位置。日出日落时物体影子方位的判断,与一年中日出日落方位有关。
(1)二分时,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正西,日落时物体影子朝向正东;
( 2)春分到秋分,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偏南方向,日落时,物体影子朝向东偏南方向;( 3)秋分到次年春分,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偏北方向,日落时,物体影子朝向东偏北方向。
4.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的太阳高度
( 1)极昼期间,太阳高度 24小时内都大于或等于零度。
( 2)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和为 90°,且该日该地区太阳高度最小值为 0,
( 3)其他极昼地区
该日太阳高度最小值=当地纬度 -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纬度。
(4)某地某日刚好出现极昼,则该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 2倍。
5.上午和下午的任一时刻,太阳在天球上的方位
Cost =- tanδ× tan φ(δ表示太阳赤纬,φ表示地理纬度, t表示昼弧的一半。在计算时,按照习惯,δ和φ都以北半球为正号,南半球为负号。再算太阳运动的角速度。)
6.大角小角问题:极昼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和子夜太阳高度角( H最小)可用下满公式求得。
H=90° -(α-β); H最小=α+β- 90°(α为当地纬度。β为当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太阳视运动的一般规律
①同一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方位的时间变化(加上日出、日落方位的偏角可根据公式)
变化呈现如下规律: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从春分到夏至,偏北且偏角渐大;从夏至到秋分,偏北且偏角渐小;
从秋分到冬至,偏南且偏角渐大;从冬至到次年春分,偏南且偏角渐小。
②同一日期日出、日落方位的纬度差异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南北极点除外)太阳均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在北半球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均从东偏北方向升起,西偏北方向落下;
在北半球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均从东偏南方向升起,西偏南方向落下。
同一日期,不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方位的偏角是不一样的,纬度越高,日出、日落方位的偏角就越大。
③不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方位的时间变化
(1 )赤道上: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太阳直射北半球期间每天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且太阳直射点越靠北,日出、日落的方位越偏北,夏至日时日出、日落方位偏离正东、正西方向达到最大值,偏移角度为23°26′ ;
太阳直射南半球期间每天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且太阳直射点越靠南,日出、日落的方位越偏南,冬至日时日出、日落方位偏离正东、正西方向达到最大值,偏移角度为23°26′ 。
(2 )北半球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地区: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太阳直射北半球期间每天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且太阳直射点越靠北,日出、日落的方位越偏北,夏至日时日出、日落方位偏离正东、正西方向达到最大值;
太阳直射南半球期间每天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而且太阳直射点越靠南,日出、日落的方位越偏南,冬至日时日出、日落方位偏离正东、正西方向达到最大值。
(3 )北极圈上: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太阳直射北半球期间每天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而且太阳直射点越靠北,日出、日落的方位越偏北,夏至日时出现极昼现象,日出、日落方位偏离正东、正西方向达到最大值,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期间每天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而且太阳直射点越靠南,日出、日落的方位越偏南,冬至日时出现极夜现象,没有日出、日落。
(4 )北极点上: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太阳终日在地平圈上运动;
太阳直射北半球期间,北极点处于极昼,太阳终日与地平圈平行运动,太阳直射点越靠北,太阳运行的高度越高,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期间北极点处于极夜,没有日出、日落。
**注意:**实际上在一年中仅春秋分日各纬度地区日出、日落太阳方位是一样的。由于地球是一球体,因而除春秋分日外,不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方位与正东、正西方位的偏角是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01
地球运动
1、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
2、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3、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昼短于夜。
4、北半球(无极昼的地区)和赤道夏半年日出于东北,日落于西北。日出时间早于地方时6点,晚于地方时18点。
5、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因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6、日影朝向。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含)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
02
气候
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2、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吹东北风,温和少雨。澳大利亚北部夏季吹西北季风,冬季吹东南季风。
4、辐射逆温现象冬季较多。
5、气压带风带夏季(北半球)北偏,冬季(北半球)南偏。
6、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草木茂盛,冬季受信风影响,草木枯黄。(天文四季,不是气候四季)。
7、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但冬雨稍多。
8、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夏季北凸,冬季南凸。
9、北太平洋夏季夏威夷高压强盛,冬季阿留申低压较强。亚欧大陆上的活动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压,冬季是亚洲高压。
10、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11、华北春季干旱。长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7月上旬梅雨,梅雨后伏旱。北方秋高气爽。
12、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东部,使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13、对流层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14、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华西秋雨。
15、我国的飞船发射一般在北半球冬半年(便于南大洋上测量船的作业)。南大洋也叫“南极海”, “南冰洋”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
03
海洋
1、一般情况同一海区夏季温度高,盐度也高,冬季则反之。
2、河口处径流量大时盐度小,径流量小时盐度大。如长江口夏季盐度小,等盐度线向海洋凸出明显。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或夏季自西向东流,冬季自东向西流)。
4、索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5、舟山渔场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
6、长芦盐场晒制海盐最好的季节是雨季来临前的一段时间(春夏之交)。海南和台湾的盐场晒盐则是夏天最好。
7、南大洋冬季封冻线范围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时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较多。
8、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北半球冬季(圣诞节前后)。
04
河流
1、一般情况是丰水期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或湖泊水,枯水期则反之,但有些地区不是这样,比如说地上河。
2、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大的季节是夏季。
3、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般在春季。
4、凌汛发生在该地初春和冬初,结冰期一般发生在该地的冬半年。
5、汛期时间与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有关,如季风气候区夏季形成汛期。
6、枯水期时河口处容易形成咸潮。如珠江口的广州附近冬季易形成咸潮。
7、雪线(夏季固体降水与融雪平衡点为雪)严格来讲没有季节变化,但有些试卷上经常有类似题目,如遇到则夏季高,冬季低。
8、黄淮海平原:春、秋积盐,夏季淋盐,冬季平稳。
9、含沙量在汛期大,枯水期小。
10、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一般在汛期来临前的6-7月。
05
植物的季相变化
有季相变化的植被类型如落叶阔叶林和热带草原等,一般夏季荣,冬季枯。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06
动物迁徙
1、非洲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与植物的枯荣相关,植物的枯荣又受该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正处于夏季,气候湿润,形成湿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动物来此生活,非洲南部热带草原与此相反。
2、在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活动的动物夏季北迁到苔原带,冬季迁至亚寒带针叶林带,如驯鹿。
3、北半球候鸟夏季北迁,冬季南迁。
4、天山高山牧场,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林带以下。
07
农事活动
1、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和油菜等是秋天种,次年初夏收;一般的作物是春种秋收,如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后,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
2、棉花在秋季收摘。
3、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为羊毛品质好。
08
资源利用
1、水资源一般丰歉与降水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相关,如长江夏季水资源丰富。
2、三峡水库运行:蓄清排浑,一般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3、风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于其他季节。
4、沼气利用夏季优于冬季(气温高)。
5、太阳能利用一般是夏季优于冬季,沼气也是夏季好于冬季。
6、伏季休渔。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区不完全一致。
09
自然灾害
1、寒潮在冬半年发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为大。台风、暴雨一般在夏半年发生,旱灾则要注意发生的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我国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
2、地质灾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诱发因素暴雨发生的季节。如川滇黔交界处夏季强于冬季。
3、水土流失一般在雨季严重,如黄土高原在夏季严重。
010
环境问题
1、赤潮一般发生在夏半年。
2、沙尘暴发生在冬半年(春季较多)。
3、南极臭氧层空洞发生在9月-11月份(南半球的春季,北半球的秋季)。
011
重大科考活动
南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该地的夏季,此时温度高且有极昼现象(长城站没有极昼)。
012
旅游
1、青海鸟岛观鸟5月是最佳时机。
2、南方高山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多云雾。
3、北方的园林宜夏季观赏。
4、冰雕、雪景、雾凇宜冬季观赏。
阴阳合历
**太阳月亮历(阴阳合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它将太阳历和月亮历两者的计算方法相结合,使得一年中的每个月可以精确对应到阳历和阴历中的某一天。下面将介绍阴阳合历历法的规则。
阴阳历是许多文化采用的历法,它的日期指示月球的相位,年则与太阳相关。如果太阳年以回归年定义,则阴阳合历会配合其季节;如果是采用恒星年,则历法会以预测满月所在的星座来制定。通常还有一个额外的要求,就是年终的月必须是整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年有12个月,但每2-3年就会有一年有13个月。
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所以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略微不同于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定朔法
定朔法: 以朔日为周期,计算月份。每个月的开始都由朔日来定。定朔法是以朔日为周期,每个朔日是一年中的新月,以此来计算月份。定朔法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观测天象,确定每个月的朔日。
定气法
定气法: 以气节为周期,计算节气。将一年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有自己的名称和日期。定气法是以节气为周期,通过观测太阳运行轨迹计算出每个节气的日期,以此来确定每个月的大小。
闰平月
闰、平月: 太阳月亮历中,平年12个月均为29或30天,共计354或355天。但是一年的实际长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因此在定气法和定朔法的基础上,会根据一些规则来加上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闰月的目的是为了使农历和气温的变化相符合。
纪年法
纪年法: 在太阳月亮历历法中,纪年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纪年法是根据历史事件来命名年份。目前中国使用的纪年法是公元纪年。
太阳月亮历(阴阳合历)历法是中国古代历法中最为精确的一种,它的规则包括定朔法、定气法、闰、平月、节气和纪年法等。通过这些规则,阴阳合历历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农历和公历中的日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历法各有所长,均拥有其特长和优势。太阳月亮历(阴阳合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是中国文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历(阳历)则更注重公平和准确,广泛应用并具有全球性。
总结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365.24天(一个回归年),分摊给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
一天,地球自旋一周,太阳起落一次的时间,称为一天。由于地球自转,接受太阳照射的地区一直在变化,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太阳升起的时间不同,如此,又有了时区之分!
**从分类标准来说,只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三种历法。**有了这个认知再探究公历和农历分别属于上述哪一种历法。
结论一: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属于阳历的一种,但是,阳历却并不等同于公历,二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公历又称基督纪年,其基本特征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即公元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的“1912”和“1949”都是公历概念,意思是耶稣诞生的第1912年和第1949年。而阳历本身,其实并没有这种年份限定。
阳历更像是一个学术概念,精准但并不实用,一年365.24天,一个月30.437天,不是整数,无法应用于日常。公历则不然,它更像对阳历的具象化的表达,把月和年都凑成了整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周期是**“四年一闰”,所以平均下来,每年的天数是(365×3+366×1)÷4=365.25,与阳历回归年中的365.24天之间的误差已经很小了,再加上“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进一步精细调整,几乎可以达到完美契合的程度。
结论二:农历既不是纯阳历,也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历。
由于阳历日期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所以阳历的四季更准确。
由于阴历日期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
也就是说,阳历和阴历各有优缺点:
阳历的特点是四季准确,气候规律,但月份与月相盈亏对应不上,1号未必是新月(朔),15号也未必是满月(望)。
阴历的特点是月份准确,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满月(望),但与太阳运行周期对应不上,所以时间一长四季就会混乱,夏天变成冬天,冬天变成夏天。
为了取长补短,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农历,其特点是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如此一来,便既可以根据月相变化设置月份(月亮变化比太阳变化更易于观察),又不至于四季混乱,简直不要太完美。
也就是说,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阴阳合历(阴历为主,阳历为辅)。
但是问题来了,阴历一年是354.36天(29.53×12),阳历一年是365.24天,阴阳合历必须协调农历年与回归年间的这一的矛盾,于是设置了闰月,每2~3年置1闰,具体闰周是19年置7闰。
我们算一下误差。按照阳历算,19个回归年共6939.56天(365.24×19),按照农历算,19个农历年共6939.55天(354.36×19+29.53×7),这个精确度,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了。
19年是置闰循环的最小周期,这就是为什么19岁那年,阳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会重合在同一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历实际上是比纯阳历(包括公历)、纯阴历更先进的一种历法,只是民国之后,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才引进了公历,目前是农历与公历并行使用。
(如上图春节这一天,2021年2月12日是公历表述;正月初一是农历表述;而辛丑牛年庚寅月辛卯日是天干地支纪年,也属于阳历的一种。)
结论三: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也都属于阳历。
阳历不只有公历这一种表达,也并非西方的独创,中国传统的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阳历,而非阴历。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很明显,观察的是太阳周期,所以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
仔细观察二十节气在每年的具体日期也会发现,它更趋近于公历日期,而非农历日期。
比如,2020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2021年的立春是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二,2022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公历的日期,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但农历的日期,却相差甚远,毫无规律可言。
(立春:太阳到达黄经315°,公历2月3—5日交节)
同样的,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也是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作用是顺应农时,而阳历比阴历更能反映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所以二十四节气必然使用阳历,而非阴历。这一点或许会与大家的认知相悖,但真实情况的确如此,对农耕影响明显的是阳历(太阳、温度),而非阴历(月亮、月相)。
至于纯阴历,其实并不十分实用,目前也只有少数中西亚国家仍在使用,比如伊斯兰历就属于太阴历。
怎么样,这下弄懂了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了吗?
后话
天文历法是建立在长期的天文观测,数学发展,农业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天文观测,没有数学,没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历法都是伪造!现今的所有历法中,只有中国历法能往上追溯找到所有的天文观测,数学发展,农业生活发展资料!
参考&致谢
- 太阴历和太阳历的区别
- 冷知识:世界三大历法的不同
- 节气与太阳历 - 《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歌(节气编成的诗歌)
- 什么是赤道,黄道,白道?
- 二十四节气黄道位置图_奇闻趣事
- 高考地理中的日晷与太阳视运动,盘点那些与季节有关的考试常考地理现象_直射_时间_中纬度